論文門,羅生門

秉持著學術研究的嚴正謹慎的心態,來拜讀這兩本目前「全台熱搜第一」的碩士論文。 單純從一本論文想要回答的問題來看,余生的論文僅探討新竹市民的投票意向使林智堅市長勝選的原因,而林生論文的問題意識相較有趣一點,為什麼選民即使意識到第三位競爭者勝算機會不大,還是願意將手中的一票投給兩黨候選人除外的第三位競爭者(蔡仁堅)? 哇~這不是目前各大縣市首長選區常看到的現象嗎,如同今年的台北市長選舉,很好奇候選人黃珊珊會不會產生「標桿者」的角色作用,平衡藍綠兩黨候選人的競選情境? 拜讀完這兩本論文後,姑且不論這兩本論文的學術價值,辛苦地寫完近100頁的碩士論文光這一點就值得肯定作者的毅力(拍拍手)。不過學術研究仍有「嚴肅性」和「基本學術倫理」,無論是社會科學、理工、醫學…等各領域的論文,抄襲是零容忍,就連修課階段寫的期末報告一旦發現抄襲,老師也會毫不猶豫打了「F」。我也曾經請教過指導教授一個問題,老師您一次需要看這麼多學生的報告和近百頁的論文,您是怎麼判斷這位學生的報告或論文有抄襲?我的指導教授大笑一聲娓娓回答我的問題,「妳認為一個小小的碩士生能騙得過有著上百個學術研究著作、寫過上萬字的教授嗎?文字可以很容易抄來抄去,但你的思想、邏輯是別人抄不走的,基本上從前、後文的寫作邏輯中就能初步判斷這篇文章中藏有貓膩,再來透過論文口試的問答答辯,若不能清楚講述引用來源、文章邏輯脈絡,教授們大概就能略知一二了。有些口試委員甚至會抽問你所引用的參考文獻中某一篇文章的內容是在講什麼?因此,你必須對自己引用的每篇文獻都要很瞭解。而且現在網路這麼發達,google搜尋引擎貼上關鍵字句搜尋,也能找得到這個學生是抄了哪篇文章。」聽完這個回答,我立馬倒抽一口氣,對待自己的論文不敢有任何一絲的馬虎。

論文門,羅生門
論文門,羅生門

【轉載】聯合報民意論壇:淨零生活轉型需政策介入

為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與挑戰,不間斷的科學研究與評估至關重要,然而,過度側重於線性科學研究,容易忽視社會價值對於轉型的重要性。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Sheila Jasanoff教授曾指出,有如IPCC這般的科學評估,有助於將氣候變遷確立為一種全球現象,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其會將知識與價值抽離。Jasanoff教授主張,科學不是人們體驗氣候的唯一媒介,甚至不是主要媒介。轉型,有賴於氣候風險、環境意識的改變。促成道德上與行動上的改變,是整個社會朝向淨零轉型的認同、支持之重要基礎。故,對於長程減碳與轉型的思維,應當從侷限於科學知識的尺度(Scale of knowledge),拓展至價值尺度(Scale of meaning)。 近期,IPCC也逐漸正視人類行為與意識在轉型中的定位,將其主張朝向價值尺度延伸。IPCC在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第三工作組報告〈氣候變遷2022:氣候變遷的減緩〉中,提及到「需求端」(demand-side)減緩的應對方案可幫助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從食、衣、住、行方面落實減碳行動。此外,IPCC也提到與基線情境相比,2050年前,所有部門的綜合需求端戰略,可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40–70%,但政策支持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透過政策支持、社會文化選擇及行為改變,可將使終端用戶部門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迅速降低至少5%。換言之,在訴求社會文化選擇及消費者行為改變之前,需有政策的介入才是促成轉型的關鍵驅動力。

【轉載】聯合報民意論壇:淨零生活轉型需政策介入
【轉載】聯合報民意論壇:淨零生活轉型需政策介入
스이쥔

我是JUN,在Medium分享我對環境政策、氣候變遷、能源轉型、海洋政策的觀點,也會分享韓國時事政策評析,帶讀者們認識不一樣的韓國,並紀錄著研究員的工作日常。